本文刊載於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wc2010/ch/F/F_d_page.php?pid=19821

   
   為泰緬地區無國籍人爭取國籍超乎想像的有16年了。所以說超乎想像,是因為每一次的完成,都以為可以從此脫身,不再為這些人傷神掛心。事實是,這顯然是一條不歸路,如果政府沒有拿出絕對的誠意和智慧,只怕我始終不會有放手的一天。

    我同意擔任泰北一所完全中學副校長的職務,目的是去築我「美麗家園」的夢想。這所學校從來沒有出現過所謂的「無國籍學生」,我相信校長本身是一個循規蹈矩,十分遵守法治的人。我在學校可以無需面對「無國籍」問題的壓力,專心為年輕朋友築一條留鄉發展的路,讓曾經的難民村自立發展起來。

    校長守法沒有讓問題在台灣發生,卻不代表學校可以跟「無國籍」問題絕緣。許多來自緬甸的年輕朋友在泰北尋找出路,如果經濟能力不足,或運氣欠佳,顯然的只能困守山區,無法動彈。

許多緬甸青年所以選擇在泰北落腳,一來泰北環境較緬北安定、收入略高;二來華人群聚的地方,藏身容易;三是等待機會,看看能否獲得泰國公民字,從此擺脫「無國籍人」的身份。

這樣的等待,說不定十年八年。拿到難民卡前,前途?夢想?全無希望,惶論逐夢、築夢了。

有學生來問我關於升大學的問題,我問他在那裡出生?他說:「緬甸。」「來多久了?」「九年。」「怎麼來的?」「爸媽帶來的。」我想,他來時顯然還太小,可能弄不懂我問題的真正意思,我再問:「從那個地方過來?」「×××。」那是一條偷渡的路線。「拿到公民字了嗎?」「沒有。」「爸媽呢?」「沒有。」「你知不知道這樣是沒機會讀大學的。」「我知道。」「爸媽也知道嗎?」「知道。」我無奈的搖搖頭,不知道這個話題如何繼續下去,他說:「我爸去幫我跟我弟買字了。」「能買得到嗎?」「應該可以。」「跟親戚買嗎?」「不是。」「跟你家同姓的嗎?」「不是。」

又一個父不是父、子不是子的故事。在家族關念濃厚,兒子是香煙後代的華人社會,只為讓孩子能夠取得合法身份,追尋正常生活的出路,父母是不是忍痛親手切斷跟孩子的親屬關係,這已經不是問題的重點,重點是:這樣的故事我已經聽了15年,這樣的無奈和傷痛,何時才能真正結束?

                               
                                    小華2010/5/2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泰緬權促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