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苟活 不如尊嚴的求生
七月二日中午,內政部廖部長邀我們到內政部會議室進行溝通,一個小時的討論後,對解決方案及解決時程,都未做出任何承諾;對本會所提出五項訴求,亦無正面回覆。簡代署長甚至回應:本案涉及修法,修法過程能否通過立法院同意都有問題。完全置泰緬無國籍人在台生存權益及生命安全與不顧。
本會正式宣佈明天七三行動,將於下午三點於立法院羣賢樓門口進行。下午四點向行政院提出請願,五點半於自由廣場開始靜坐抗議,並由劉小華率先絕食禁口行動。
與其苟活 不如尊嚴的求生
七月二日中午,內政部廖部長邀我們到內政部會議室進行溝通,一個小時的討論後,對解決方案及解決時程,都未做出任何承諾;對本會所提出五項訴求,亦無正面回覆。簡代署長甚至回應:本案涉及修法,修法過程能否通過立法院同意都有問題。完全置泰緬無國籍人在台生存權益及生命安全與不顧。
本會正式宣佈明天七三行動,將於下午三點於立法院羣賢樓門口進行。下午四點向行政院提出請願,五點半於自由廣場開始靜坐抗議,並由劉小華率先絕食禁口行動。
是法令逼我們做出比偷竊更可怕的行為
當報紙上出現「政府對無國籍人冷血」一文後,在蘋論的第一個留言是:「台灣本來就是有身份的人生活的地方,憑什麼來分杯羹!」我不清楚留言人是看不懂此文的第二段,還是認為我們天生就該無國籍。我想,這個問題,應該留給馬總統來替我們回答。如果歷史沒有記錯,或是馬總統的父親不幸逃到泰緬,馬總統和我們的命運會不會如此的天壤之別?馬總統的政見,對人權、民主的見地與作用,在選前無庸置疑,但選後就是考驗了,我們這群來自「異域」的兒女,會如何在民主台灣得到合法的安置,才不枉您在 柏楊 先生靈堂前的一鞠躬。 6月19日,泰緬權促會至台北市移民署專勤事務第一大隊,責付無法遣返的無國籍僑生時,專員們依法行政,再三叮嚀;要協會保證被責付的學生,不能打工。我們的執行長說:對不起!我不敢保證。因為我們沒有能力照顧學生在台灣的生活,400多位學生在台灣都不能打工,要誰來養?政府嗎?還是銀行?真的就只能等著餓死了。專員說:「他不是有位姑姑在台灣嗎?他姑姑可以養他啊。」要一位70幾歲的老人家去養28歲好手好腳的年輕人,在台灣沒姑沒娘、沒叔沒嬸的學生,難道要在「不能打工」的規定中餓死,這就是台灣的法令。行政人員也覺得不合理、不可能,但又能如何?是法律規定的。
春天不是吵架天,有爭執時,一但把話說清楚了,也就應該結束。
我準備好了一篇圖文並茂的小文章,準備在今天貼上,看完了部落格上的回應,卻是有些憂心。藉這個機會跟大家研究一下所謂的「正面、負面」,誰是對的?誰又是錯的?
地點:青島西路7號 (7樓大禮堂)
2007.04.15真頓法師親自來訪並頒授聘書,小華帶著全家的祝福與支持,即將於七月再赴泰北光復中學擔任副校長一職,責任重大,充滿期待。
昨天的中國時報 有一則新聞:東華大學募款 送愛到泰北
是花蓮的記者簡東源寫的,很高興,除了小華姐等人,還有人響應我(環保林)阿叔真頓法師在泰北的義舉。
昨天的圓桌經典講座,原訂的題目是:「原來都一樣」。江老師一上台,卻丟了一句:「智慧的到達是平等的開始」。我真的傻眼。智慧,是有高下的。智慧,跟平等會有什麼關係?
老師講了鏡子、講了結果、講了學習、認同、欣賞、讚美,講到跟隨,我的心中開始有些懷疑,什麼叫「跟了就對了!」連不認同的人、事都要跟隨嗎?「原來都一樣」真的「都一樣」嗎?不要有「分別心」,但應該有「判別是非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