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亞國家中,泰國的民主步伐相對迅速,但泰國的民主爭議在東南亞國家中也最多。泰國由於從未被殖民,所以亦無民主大國或民主力量將「民主」傳承給它。泰國獨特的政治體制與民主型態不同於西方式的「全民主」,它的君主立憲政體至今仍是國家政體的基本架構。
兩千年前,現今泰國所在位置就已經有王國存在,11世紀時,許多自立為王的部落首領被高棉王朝併吞。直到13世紀,第一個由泰人所建造的素可泰王國方正式出現。泰國在1932年以前還是「絕對君主制」的國家,1932年的一個重要事件構成了現今的泰國政治情勢。該年的一場革命使得該國的君主王室權力被限制在憲政及君主立憲制度之內,同時政府官方的暹羅舊名也改為當今的泰國。
泰國尋求民主的道路頗為曲折:長期的軍事統治,緊接著民眾舉行抗議要求實行民主,再接著是變本加厲的軍事政變和干預。據統計,泰國從實行君主立憲制至今,由軍人所主導發起的政變即高達20次之多。
泰國在1992年的大選後,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半民主」國家,其後10多年間未曾有政變發生,外界也看好泰國將過渡為成熟的民主型國家。但2006年9月由泰國軍方發動推翻民選多數的總理塔克辛後,泰國的選舉政治似乎又面臨著「民主的悲劇」。2010年5月的紅衫軍衝突事件,也顯示泰國的民主大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經濟上,早期的泰國以農業為最主要的生產方式,農產品也是政府稅收與國家出口賺取外匯的來源,其中又以稻米最重要,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稻米出口國。自1950年代以後,農業在泰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所佔比率逐年下滑,而工業發展則逐年攀升。在2008年,農業佔GDP分配約9%,工業佔GDP分配約42%。不過即便如此,農業在泰國經濟上還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農耕地的擴大、主要農作物產量增加、眾多的農業勞動人口等方面來看,農業仍是泰國需求供給和不可或缺的產業之一。當然,農耕地的大量開發等問題,讓泰國也面臨著自然資源的耗竭和環境不斷遭破壞的情況,尤其森林的濫墾造成土壤流失,是泰國政府必須嚴肅認真看待的。
泰國已從先前的農業及天然資源輸出國,轉型而成目前快速工業化及服務業基礎穩固的國家。在其他產業方面,也是表現亮眼,其文化創意產業更是引領風潮。但也該正視的是:國內所得不均差距過大問題、城鄉間的發展極度不平衡問題、因高度發展觀光旅遊業而所衍生的高風險社會疾病問題等,應該都不能忽視。
楊文傑
留言列表